对党忠诚 · 服务人民 · 执法公正 · 纪律严明

CAMPUS DYNAMIC

理论教学

首页  >  思政教育  >  理论教学
分享到:

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日期: 2012-06-05 发布者: admin

在抗击非典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非典疫情的迅速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胡锦涛在全面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时,第一次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来概括正在探索中的“发展观”。这表明,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已经呼之欲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重点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研究部署。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随后的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中的又一篇重要文献。这篇讲话明确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初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一次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确阐释和科学界定;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要求“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从此,科学发展观开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2004-2005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2004年初,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越绷越紧,经济运行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避免国民经济再度陷入大起大落困境,中央及时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胡锦涛强调,“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他高度重视总结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经验,并结合这些新经验及时阐发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

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中蓬勃发展

进入2005年,“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党中央明确提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这时到党的十七大召开,与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相应,科学发展观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以十七大报告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标志着科学发展观走向成熟。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

在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中不断深化,并进一步转化为全党的自觉行动

按照十七大部署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08年9月到2010年2月,开展了历时一年半学习实践活动,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全党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力推动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化为全党上下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继续发展完善

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困难和挑战既考验着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进程最显著的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和举措。2010年10月举行十七届五中全会,围绕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研究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