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忠诚 · 服务人民 · 执法公正 · 纪律严明

CAMPUS DYNAMIC

理论教学

首页  >  思政教育  >  理论教学
分享到:

从“顶层设计”到“民意推动”

日期: 2012-05-28 发布者: admin

把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改革的“民意推动”有机结合起来

  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既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实践表明,我国新时期持续30多年的各项改革事业,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激发人民群众对政治改革的热情,增进人民群众对政治改革的共识,凝聚人民群众对政治改革的支持,吸引人民群众对政治改革的参与,是党和政府领导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功。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支持、热情参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当前亟需注重两个方面的结合。

  一方面,把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决策层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统筹协调,但是“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绝不意味着可以将人民群众的力量排除在外,将改革局限在少数人的权力运作之中。改革是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社会变革行为,改革的深层动力在于人民群众对自身民主权利的认知与关注。只有建立在人民群众觉醒基础之上并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和利益诉求的改革“顶层设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从而转化成革故鼎新的伟大力量。当年农村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奥秘就在于改革的“顶层设计”来自于民间的胆略与智慧。正是由于中央决策层尤其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顺应亿万农民的呼声,果断打破了当时高度集权的农村管理体制,使亿万农民从“土地承包”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土地的主人,进而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真切感受到这场改革是有利于底层大众利益、造福于广大人民的。正是这种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参与”的有机吻合,创造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几亿人贫穷落后状况的神话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这场成功的改革实践,在我国新时期改革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值得为当前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所借鉴。

  另一方面,把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热切期盼和积极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广大民众对腐败深恶痛绝,热切期盼高层决策者能果敢地推进相关方面政治改革,以从根本上治理腐败。这样一种民意,是不可多得的改革资源,应当倍加珍惜、充分运用。面对禁而不止的权力腐败现象,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改革任务,假如缺乏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和改革行动,那就不仅很难根治腐败,而且会失信于民。久而久之,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热切期盼就会归于失望,对改革的热情之火就会慢慢熄灭。所以,当前在一些直接涉及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改革上,应当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用改革的实际成效凝聚人心、取信于民。

  注重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正确路线

  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线,这是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重要的现实原则。围绕反腐倡廉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政治体制改革,由于其直接涉及党和国家的权力体系和领导体制,直接涉及政治权力的合理配置与运用,因而既重大又敏感,尤其需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路线。改革的经验表明,深化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两个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此外,还应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渐进式改革方略,有领导、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纵观各国政治变革,有两种方略选择:一种是激进式改革方略,或依靠大规模群众运动,或采取“休克疗法”,企图对现行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变革。显然,这是一种风险极大、隐患极多的改革方式,很容易将国家和社会搞乱。另一种是渐进式改革方略,在坚持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条件的成熟程度、社会承受力的程度和社会成员的期望,不失时机地推进相关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显然,这是一种风险较小、代价较低的改革方略,适合中国国情。30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历程雄辩地说明,什么时候坚持渐进性改革方略,改革就顺利进行,就能有效发挥政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什么时候盲目采取激进式改革方略,改革就遭遇曲折,甚至引发社会秩序混乱,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害。


  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基础变革同上层建筑改革的关系,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相适应。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苏联东欧等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未能正确处理好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或者仅仅进行经济改革,不敢触及政治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中的弊端长期积淀,形成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经济改革愈深入,政治体制中的弊端愈凸现,经济与政治的矛盾愈尖锐,最终导致政治上层建筑崩溃,以至社会制度解体;或者不顾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所可能提供的时机和条件,不顾社会承受力的程度,急于推进大规模政治改革,从而导致国家政权剧烈震荡和社会动荡不安,直至陷入失控和无序状态。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情形相反,我国新时期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始终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首要的基础的环节,同时不失时机地展开相关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之外,并且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进程相衔接。正是由于我们党比较正确地处理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确保了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并不断取得实效。

      必须始终牢牢抓住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是国家运行及政治发展的根本依据。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人民对国家的主体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把那些有损人民利益、影响人民积极性的陈旧体制和制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使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看到实效,改革才能深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而奋勇推进。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会不断觉醒,政治参与积极性会不断提升,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宝贵资源,必须倍加珍惜、精心运用,并将这种主人翁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转化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力量。